您的位置:主页 > 重要活动 > 复式教学 > >
关注教育弱势群体——复式教学创新模式实验研究报告
发布时间:2021-11-02 21:00 作者:网络信息部 点击:

       本文原刊于《甘肃教育》)由甘肃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主持,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的农村小学复式教学创新模式实验研究从2004 年4 月开始启动,经过两年努力,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背景
       1. 复式教学历史久远。复式教学古已有之,据说萌芽于孔子创办的私塾,到清末已成为普遍的教学形式; 解放前,我国广大农村小学有95% 采用复式教学;五十年代中期,复式教学班占全国农村小学的33.9% ;经过调整学校布局,到90 年代中期,复式教学班仍占总教学班的10% 以上,形成了教育的弱势群体。这种现象在一个较长的时期,还将继续存在下去。
       2. 复式教学质量普遍不高。在贫困山区,由于办学条件差,教师水平低,教学方法陈旧,合格率低,而且学生的流失、辍学现象比较严重。据甘肃省陇南市调查,全市九个县268 万人口,3419 所农村学校中在校学生525866 人, 至今仍有2461 个复式教学班,约66965 名小学生,2702 名教师进行复式教学。据典型调查,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双科合格率一般为40% -70%,辍学率为4%,复读率达10% 以上。
       3. 复式教学教师专业素养急待提高。在甘肃陇南市成县、礼县和天水市麦积区调查,农村小学的复式班有255 个,学生14000 多人。从事复式教学的教师有731 名,学历不合格的达11% 。成县红川学区有9 个复式教学班,206 名学生,2004 年有10 名教师从事复式教学,其中,教学能力适应的只占50% 。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贫困、边远和少数民族地区低年级段普遍存在的复式教学,由于质量低下,对孩子缺乏吸引力,村民的期望得不到满足,是造成小学生辍学率和复读率高,合格率和升学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教师专业素质低下是影响复式教学质量的直接障碍。                                         
       ——校长、教师对新课程、新教材、新教法缺乏了解,县、区组织的教学研究活动很少深入到边远山区,从学校管理到课堂教学仍处在陈规老套之中。
       ——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对改善复式教学的落后现状力不从心。近年来,由于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带走学龄儿童,加之生育低峰到来、教师短缺等原因,都成为复式教学的新增因素。有些地方复式班不是在减少,而是在增加。
       三、对传统复式教学模式的评价
       ——仍然沿用以教师、课堂、教科书“三中心”的理念组织教学。
       ——教师与学生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都是被动接受型的。
       ——教师备课的主要精力用在作业的呈现和自己的讲解上,忽视了学生自己动手、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培养。
       ——只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忽视了学生自主、自能、自律学习。
       四、创新复式教学课堂模式的目标
       ——通过实验, 形成一种可操作的、互动式的复式教学课堂教学模式,包括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同年级学生之间的互动、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互动。
       ——通过实验,提高复式教学教师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教学技能。
       ——通过实验,改善复式班的教学,提高入学率、巩固率及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儿童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平等享受较好的教育资源。
       ——通过实验,使教育主管部门与社区村民树立教育公平、公正及质量、效益相统一的理念,唤起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和社区群众对复式教学的关注、重视,从而支持复式教学的创新与发展。
       ——通过复式教师与单式教师的合作,促进互相交流,做到优势互补。
       五、“垂直互动”模式的运用方法及其革新要点
       我们通过调研和参照国外复式教学改革信息,设计并实践了一种“垂直互动参与式”教学模式,其要点为:
       1. 整合发展课程与教材。突破“动静搭配”的复式课堂结构, 重点创新“垂直型”的课堂结构。
       2. 变固定的排课为应变的排课。改变传统“动静搭配”排课原则,采用活动、互动的原则排课,促使复式教学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
       3. 改变教师备课和教案设计。把过去以教师的“教”为出发点变为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将原来的“教案”变为“学案”。
       4. 变机械的动静搭配的复式课堂结构为互动的灵活应变结构。这种结构要求教师要把学习的权利由原来教师控制变为由学生自主控制。在这个控制过程中, 关键在于教师要把知识的单向讲授传递形式变成互动活化的形式。
       5. 复式教师要用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重点是操作层面的教学技能培训。
       6. 探索在一个学区内,单式班教师与复式班教师互动、互学、互助的经验。
       7. 探索学区中心学校校长走进复式教学,支持复式教学的经验。通过这种探索,从整体上改善农村小学低年段教师专业能力低和教学质量低下的问题。
       8. 倡导“双向参与”的方法,促进学校与社区的联系与合作,争取社区群众对复式教学的支持,从而提高复式教学班学生的入学率、巩固率,使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六、实施策略
       1.“以点带面”原则。项目实验以镇(乡)中心校为项目示范校, 以此为“点”, 带动复式教学班的教学。
       2.“可持续发展”原则。把“点”上的经验不断扩散到“面”上, 在实验区小学校长、教师中选拔一批骨干教师组建“培训者”队伍, 向周边教学点送教上门,不断扩大培训范围, 使复式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3.“行政参与”原则。项目的启动、推进和扩散, 必须在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直接参与指导下进行, 确保运行机制的有效性。为此, 县、区项目小组均由当地教育部门参加, 以便为项目的启动和未来的扩散提供组织保证和政策导向。
       4.“社区支持”原则。以社区村长、家长为主要对象的培训以及座谈、问卷、宣传活动不可缺少, 其目的不仅在于寻求社区支持, 而且要逐步形成一种学校、社区“双向参与”的新的学校教育的运行机制。去年, 项目扩散已迈出了两大步: 第一步, 在原有三个县、三个实验乡54 所实验学校的基础上, 扩大到26 个乡和346 所学校, 受益学生63062 人;第二步, 参与实验的县由原来的3 个扩大到8 个, 新增加了两当、清水、临洮、会宁、靖远五个县, 每县2个乡, 共扩大了10个乡的250 所学校, 约2万多名学生受益。
       七、成效评估
       1. 教学理念发生了变化。通过项目的实施, 有三种人群的理念发生了变化; 一是复式教师群体; 二是单式教师群体; 三是中心校及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群体。其成效为:
       ——以课本、教师、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传统理念转变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理念, 并促使学生知识、态度、价值及情感等方面得到发展。
       ——从重视强势群体转变为支持弱势群体。以复式教学的研究和教师培训为龙头, 带动了全员培训, 从而体现了教育的公平与公正。
       ——从只重视终结性评价转变为既重视终结性评价, 又重视过程评价的理念。其评价的行为把终结性评价与过程评价有机结合。
       ——从教师只管自己的“教”转变为不断参与教学研究、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的理念。
       2.“教”与“学”的行为发生了变化。教师运用现代的教学理念和多种现代教学技能, 在课堂中创设各种条件, 促使学生与教师之间、同年级学生之间、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互动, 使过去机械的动静课堂变得生动活泼。特别是学生自主、自律、自能学习的能力与习惯在互动中逐渐养成, 预定的目标也在互动中得到实现。
       3.《复式教学课堂创新模式》教材在教师培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项目实验之初, 我们根据国家课程改革的精神设计了《复式教学课堂创新模式》教师培训教材的编写提纲, 边实验、边编写、边完善, 于2005的上半年完稿, 并在复式教师培训中使用, 受到教师的普遍好评。
       4. 复式教师与单式教师“双赢”。项目实施初期,我们组织单式班的教师参与复式教学的研究, 达到了优势互补, 共同受益。复式教师在较短时间内转变了理念, 改进了教学方法, 提高了复式教学课堂教学效益和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单式教师也在项目实施中接受了大量的新信息, 完善、提高了自身的专业能力。有的还把复式教学的方法应用到单式教学中, 采用分层教学的形式, 因材施教, 缩小好、中、差生之间的差距。另外, 通过项目实施构建了以中心校为依托, 单复式教师共同参与的研究—培训—改善教学的新机制。这个机制的主要特点是关注复式教师这个弱势群体, 使单式、复式在培训、教研方面发挥长效作用。
       5. 教育行政领导和中心校领导加大了对弱势群体的支持力度。复式教学是影响全乡教学质量的“瓶颈”, 在实验区内, 中心校校长走进复式教学课堂, 亲近复式教师, 改变了复式教师的孤独感和失落感, 使复式教学出现了新的局面。全乡教育的整体质量有了明显提高。